卜卦的,數來都有幾本傳統書籍人皆知曉。

如果從年份排列,應該是這樣:

京氏易傳(京房易傳)《漢朝》、火珠林《唐朝》、易林補遺《明朝》、卜筮元龜《宋朝》、

卜筮正宗(黃金策)《清朝》、易隱《晚清》、易冒《晚清》、增刪卜易《晚清》、卜筮全書《晚清》、斷易天機《晚清》等等。

如果我手上資料正確就是應該這樣。

我們知道六爻卜卦的都聽說過「文王卦」另一別名,叫作「火珠林法」。

首先學卜卦的都會知道六爻應用都出於「京房」一脈,這是不用懷疑。以最早所記錄過六爻的都是京房所註的「京房易妖占」裡,時為漢朝約公元前200左右。當時六爻並非叫六爻,亦沒有一個稱名,只是叫作一般的「易占」而己。

現 在有的人稱六爻做火珠林法,當然這都是一個名稱。因為當初有位唐朝的麻衣道人把京房的易占重新有系統的整理結集成一本書「火珠林」,而這就是當今最早最 有系統的卜卦書籍。書中內容沒有一個任何卦例,只是重複了京房的系統加已整理而己,但多了一點卦動原則,例如「官爻動發種種,兄弟發動如何等等」,如同一 本手冊子給你卜卦的參考。從此「火珠林法」這個名就開始,但當然,京房的六爻是從2200先前已經有,所以較為好的稱呼還是「文王卦」,因為都是記念文王 演卦之功。

到了明朝時,多了一本「易林補遺」,而作者叫做張世寶,是一位禮部官員。但這本書不被後世所推廣,最主要原因是後世清朝的六爻發展非常發達,而突出「易林」重複的煩悶內容。

宋 代的「卜筮元龜」是一本六爻上甚為珍貴的古典,作者不詳,但有一位元朝時的簫吉文把元龜再整理撰稿多次,所以我們手上一本的都是從元朝簫吉文而來。但有 元龜的人都視為珍藏,已經再沒有人把書出版。的確,元龜這本書把六爻的原理再豐富多一層,如果用現在的語言去形容,我會用「邏輯」去表達了文中細節,由其 在病理上的斷事。

其後六爻去到清朝發展到一種流行文化,坊間多了人士接觸「卜卦」這回事,也在街頭賣卦指點。原因是在元宋明時一般都視「易卜」為讀書人所獨有的,如明朝的劉伯溫,宋朝的朱熹,都是大學問之人,易卦只有這些士人才能接觸到。

到了清朝已經變得一種街頭文化,所以當時卜卦的書籍非常發達,即使如今所大多數人接觸的都是清朝的卜卦書籍。

清朝確實出了一本名作「卜筮正宗」,以書中附錄的《黃金策》更是永世的流芳,詩文比喻,被視為字字真機。的確,如沒有黃金策,可能後世不知原來六爻的發展可以去到如此多隱秘。

《黃 金策》不知是否真的明朝劉伯溫所作,但好確定一點,沒有清朝的「卜筮正宗」,根本不會知道《黃金策》所在,而因為有黃金策,更明白卜筮正宗的作者王洪 緒完全是手下留情去寫書。「卜筮正宗」共有十四卷,內有18個問題,131個卦例,所以《黃金策》就是本書的一個核心所在,但書中卦例根本完全留手,解了 等餘沒有多解,但書中作者在「卜筮正宗」書內用黃金策的原則就佔了書的80%,那又何必把掛例寫得這麼留手?就連「卦身」 寫得這麼重視,也不寫在卦例上。到如今,後世學卦更是難有序列去理卦一支卦,所以現今的人不明白怎樣看得一支卦是否出錯這個問題所在;而其中「卜筮正宗」 的作者更把「卦身」之功用隱藏起來,去到「增刪卜易」的老人作者已經不知從何入手去了解「卦身」這回事,而致把「卦身」刪掉,這就是中國人佔了知識不留後 的惡果。

現今學六爻人士倒真錯解,用神和世應搞得不清不楚,日辰和月建之分用除了《黃金策》外,從沒有一本書解釋過;現今從書本上學卜卦的沒人知道「日辰」的生旺和「月建」的生旺有何分別,都是拜在前人太留手了。

最終害得大家「捉錯用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水名家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